新闻中心

2020年度广东国家高新区排名变化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21-06-10 点击数:1708

20212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了2020年度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1]。广东14家国家高新区参与此次评价,其中11家高新区排名实现上升,整体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本文分析了广东国家高新区的总体情况、主要亮点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广东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1] 注: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以201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

 

一、总体情况

2020年综合排名来看,广东全省11家国家高新区排名实现上升,平均进位4.5位。深圳、广州2家高新区排名全国前十,稳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梯队。其中,广州高新区位列全国第6位,较2019年度排名上升1位,实现连续4年排名上升;排名第1030位之间的高新区有3家,分别为珠海高新区(第19位)、佛山高新区(第25位)和东莞高新区(第30位);排名第30100位之间的高新区有5家,为惠州、中山、江门、清远和肇庆高新区;其余湛江、河源、茂名、汕头等4家高新区排名在第100位之后(具体排名情况见表1)。


 

从近5年排名情况看,全国排名前十的国家高新区竞争非常激烈,呈现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态势(见图1)。深圳高新区仍是引领广东高新区发展的领头羊,但对比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新区,发展不够均衡、进步相对慢,在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上排名严重下滑,拖累总体排名下降1位。


 

排名前30位的国家高新区已形成创新发展的积累优势,呈现出你追我赶、不相上下的态势。珠海、佛山、惠州高新区近5年分别前进了6位、13位和18位,整体排名提升明显。东莞高新区2019年排名创历史最好成绩(第21位),但受成果转化链条不够完善,加速器空间有限导致产业发展成本不断增高等因素影响,高新区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2020年排名大幅下降9位,位列无锡、苏州、襄阳高新区之后。

二、主要亮点

结合此次国家高新区排名和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广东高新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一)争先进位成效显著,整体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目前,广东共有高新区40家,其中国家高新区14家(位居全国第二)。在十三五期间,广东近1/3国家高新区连续5年实现排名稳步上升。深圳高新区保持全国前三,广州高新区从2016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6位,稳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梯队;珠海、佛山、惠州高新区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排名跃升明显,稳定在全国前30位,逐步成为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高新区;中山高新区(2020年排名第46位)排名强势触底反弹,较上一年提升10位,成为全省晋升最快的园区之一。2019年,广东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1.02万亿、营业总收入5.17万亿元,分别约占全省的16%30%35%,有9家高新区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建设布局持续优化,有效支撑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

从广东高新区区域排名情况看,北部生态发展区和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高新区排名跃升明显,表现抢眼。清远高新区(排第96位)再进1位,牢牢稳住百强高新区的地位;河源高新区从2016年的第141名,持续上升28位后位列第113名;汕头高新区排名第138位,较上一年提升10位;2018年成功升级国家高新区的湛江、茂名高新区分别排名全国第109和第115位,较2019年分别上升9位和4位。北部生态发展区和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速度较快,既存在分母小的优势因素,也与地市领导重视、政策支持、资源投入紧密相关,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创新,推动全省区域创新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当前,广东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进入总攻阶段,韶关、阳江等高新区已通过科技部考察,梅州、揭阳、云浮、潮州、汕尾等高新区正加快推进以升促建工作。同时有序推进省级高新区布局,2020年培育认定17家省级高新区,一批传统工业园区、新兴产业园区通过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快创新发展,支撑引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三)国际化和产业创新优势明显,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广东把高新区建设作为经济转型的主抓手,各国家高新区综合实力取得长足进步,整体排名稳中有进。在4个一级评价指标中,广东国家高新区在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2个指标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其中8家高新区(约占57%)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指标排名超过了综合排名,9家高新区(约占64%)的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指标排名超过了综合排名。

总体来看,全省国家高新区在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创新成果产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国际化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突出。2019年,全省高新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177家,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占纳入统计企业总数的比例达68.32%。高新区新兴产业培育能力不断增强,建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4个,超60%高新区建立了省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群,涌现出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广州生物医药、东莞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深圳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四)各高新区发展各具特色,成为地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从各地市高新区评价导向看,各园区优势各异,各自都有着突出表现。深圳高新区在龙头科技企业培育和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表现突出,支持大疆、柔宇、奥比中光等一大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推进建设鹏城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全面推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广州高新区以高质量的企业群体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3600家,上市企业63家,各类科研机构超1000家;高新区科技投入达71.6亿元,支持力度居全国高新区前列。珠海高新区一区多园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通过统筹分园区主导产业发展、创新资源集聚、园区品牌打造,逐步形成高新区发展一盘棋。佛山高新区在龙头型科技企业培育等方面优势明显,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到2931家,占全市(5718家)的51.26%,评选认定制造业单打冠军企业80家、瞪羚企业72家、种子独角兽企业4家、制造业灯塔工厂培育单位9家、智能工厂9家、企业研究院12家等,支持企业奖补资金近2亿元。惠州高新区在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方面表现突出,拥有国家级孵化器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高新技术企业51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6个,高标准建设港澳青年创业基地、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湛江高新区综合排名显著提升,得益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中海油驻地优势,聚焦临港钢铁、石化、水产加工等主导产业,推动企业做大做强,2020年湛江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70亿元,同比增长12%

三、存在问题

虽然全省高新区发展整体保持较好态势,但与新时期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相比,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具体如下:

一是整体发展格局不够均衡。从全国情况看,近几年国家高新区,特别是第一梯队国家高新区的排名竞争非常激烈,2020年江苏进入全国前30名的国家高新区达到5家(较上一年增加1家),与广东省数量相当。广东高新区排名呈现明显两级分化格局:珠三角部分高新区排名进步较慢,个别波动较大,缺乏持续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的动力,与一流园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粤东粤西粤北国家高新区虽进步较快,但整体排名靠后,创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引领能力仍需加强。

二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升。从二级指标排名情况看,2020年度参与评价的14家国家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排名全部低于综合排名,较上一年增加9家,其中包括深圳、东莞等创新资源较为集聚的高新区。具体来看,广东部分高新区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重,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产业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企业竞争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仍需持续提升。

三是体制机制改革仍须持续加强。广东国家高新区作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的作用不够突显,管理体制对新形势新要求的适时调整不够灵活,主动性、持续性、个性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仍需不断深入。部分一区多园高新区管理松散,必要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不足,为了评价排名等因素推行一区多园管理,导致主园与分园各自为政、缺乏联动、难以统筹,且部分地市尚未形成集中全市资源抓高新区建设的局面,无法满足创新发展的客观需求。

四、下一步举措

基于本次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广东国家高新区要深入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文件精神,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广东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一)优化整体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围绕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不断推进珠三角高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高新区探索扶持共建、托管建设等模式,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强对韶关、阳江、梅州、揭阳、云浮、潮州、汕尾等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的统筹和指导,力争实现全省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有序推进省级高新区布局,按照前期探索开展,中期全面铺开,后期统筹布局的工作部署,加强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培育认定一批省级高新区。强化全省高新区评价监测,引导高新区对标找差、争先进位,实现在全国排名持续提升,支撑引领地方创新驱动发展。

(二)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支撑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高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要强化高新区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建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放大辐射示范效应。加大支持扶持力度,推动高新区布局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及特色园区,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集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引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更多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平台优先布局高新区。提升开放创新发展水平,进一步促进高新区产业、市场优势与港澳科研、信息优势的有机融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园、海外科技园等。

(三)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造一区一特色产业

瞄准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未来产业,发挥各地自身优势,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开展高新区一区一特色行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专业化产业承载能力,加强专业的环境、资源、安全监管以及领先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一产业、一平台、一(政策)体系的专业化服务。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培育一批未来型企业,巩固壮大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四)推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现代化治理模式

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要始终适应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广东省高新区建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协调解决相关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地方政府要强化责任主体意识,立足高新区主责主业发展需求,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不断深化高新区放管服改革,建立授权事项清单制度,给予高新区充分的财政、土地、政策保障,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推动高新区发展。配备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高新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淡化身份和行政管理思维,鼓励探索更有效的分配激励和考核机制,激发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持续引导布局一批特色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园区治理。 

                                                                                                                                                                       (来源:广东科技杂志)

 

相关新闻: